眾人皆跌他獨撐 「祖厝不賣」保住甜蜜價.jpg

 

數字真的會說話嗎?小心陷入「實價登錄」的數字陷阱!初次進場買房,除了上網調查實價登錄行情之外,更要小心交易筆數、交易時間、平均單價等3大關鍵數字,別以為價格便宜的「最划算」,看懂數字背後隱藏的秘密,才是買到好房的致勝法門。

 

一份實價登錄表,千萬別只看成交總價,其實各個欄位都大有玄機!包括交易筆數、交易時間、成交單價,都透露這棟房子是否值得購買、管理良善的玄機。

 

1.交易筆數多,代表著~同一棟社區中,若有許多成交紀錄可參考,賣壓相對沉重,必須思考購買後,是否能承受房價波動的風險。反之,此類社區價格彈性相對大,容易談到漂亮的價格。

 

2.交易筆數少,代表... 若一棟社區中,能參考的成交紀錄極少,甚至只能追溯到23年前的紀錄,代表該棟社區的釋出量較少,就是一般民眾喜愛的生活圈,居住品質相對有保證。反之,這類社區的屋主「惜售」心態相對濃厚,再加上成交總價仍在高檔時期,實價買到的機率相對低。

 

房地產市場中的實價「供給」不能只看數量

 

全台灣會有50%以上、光高雄市就有超過40%的房子,其屋齡將超過50年,而這些房子幾乎都是(加強磚造)透天的其他構造;而數量這麼龐大的老屋,在統計數據上一樣被列為「供給」,也被列為「空屋」(事實上很多根本不是沒住人的空屋,而是根本已經不能住的廢棄水泥方塊)。但是到了民國120年、130年的時候,有「居住」需求的人真的還會把這些超過半世紀甚至超過一甲子的房子列為考慮選項嗎?那如果我們把這些超過50年或者超過60年的老屋從「供給」、從「空屋」剔除的話,那是供過於求還是供給嚴重不足?

 

以人口說、與其他學者時常主張的「供給與需求」理論來說,少子化、人口下降、空屋一堆…既然已經沒有那麼多人要住了,房價未來怎麼可能會下調?房子的需求絕對不是只有拿來「住」的,房地產的需求在「避險、投資」的面向上恐怕不會輸給「居住」,而且這種投資需求在全世界主要都會區皆然,不只是華人國家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12130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